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

從名字叫法看個性? (02/05 木)

其實現在已經2/6(但其實我也常常不在當天打blog),剛剛送出這學期最後一份報告,解決明天的考試後,這學期就算告一段落了。文章表現應該是這學期最扎實的課了,除了每週都有作業外,期末還有期末考跟期末報告,雖然說不計出缺席,但只要一缺席就會在考試跟作業lost分數,也算是另外一種計算出缺的方式吧。

文型課今天也解決了期末考,考題不算難,上課有聽就可以寫。山下可能會是個很好的人生教師跟發音矯正老師,雖然他幾乎沒有把我的名字中的四聲標標準準唸對過,但是感覺得到他很努力尊重每一個人的名字,至少,他用該國的語言唸該國的名字

有個人跟我說,為什麼華人來到了日本,名字就一定要照日文的漢字讀音唸啊? 我才想到,韓國人的名字有些也有漢字,但沒有一個韓國人的名字是用日文漢字去讀的。這會不會是一種民族上的自覺,一種民族性的差異,就跟Marc一樣,他寧可大家用日文去發法文的maruku,也不要被用英文叫mark,另外,我日文的啟蒙老師也是要日本人用片假名去唸她中文的發音。

有人是在出生前,有人在出生後才被賦予"名字",這絕對是在現代社會中跟自己最重要也最息息相關的東西。有名字,代表你才有進入人類社會的資格。同時,被賦予名字的同時,不只是字,還有讀音。

好比,國中或是高中點名時,【】這個菜市場名,很常被用,也很常讓人搞不清楚。

"xx瑜(二聲)"
"老師,是xx瑜(四聲)"

當然你可以得意洋洋的跑去跟那個什麼瑜的說:"哈哈,你爸媽真沒國文修養,那個字唸二聲啦" 你看隔天對方家長會不會來告狀,叫老師寫你連絡簿XD

好,瑜正式的唸法只有二聲也就算了,那遇到【】這個字,你該唸四聲還是二聲?

所以你就常常看到一些名字中有破音字的人,一再地重述自己的名字,只希望大家不要讀錯音,請大家用希望的音去讀。大家在自己的國家都這麼愛惜自己名字的讀音,到了日本反而就很隨性的讓日本人用漢字音去唸了,我們就會聽到很多明明是華人名字,但是被用漢字讀後日不日中不中的,自己名字沒有日本漢字的,還會找比較相近漢字去湊那個讀音。(好比可能沒有玉部旁的漢字,但有心部旁的,那就用心部的湊合湊合吧)

在申請文件時要寫上自己名字的讀法時,我考慮了好一陣子,三個字在日文中都有漢字,要找到音讀不是問題,所以我有三個選擇,一個是用羅馬拼音去湊,一個是用中文音去唸,另一個是用日文漢字去唸。最後我還是選擇了中文的唸法,雖然它有點菜市場,也不是什麼言情小說名字說有多俊。只是覺得,當別人喊你名字時,其實也是一種催眠,告訴你這個肉體是這個名稱,就好像是當初父母在教你名字怎麼唸一樣。

我可以盡量學日本人唸日文,吃日本食物,學日本人走路,聽日文歌,看日劇看新聞,交日本朋友,盡力的去融入這個社會。但至少,當別人用中文發音叫我的時候,希望能藉此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自己的本質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