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2月25日 星期四

聖誕夜前夜會 (12/23 火)











起來時還有些昏,其實應該是因為昨晚太過疲倦了,這陣子為了行程的事忙得不可開交,果然還是太無謀了嗎?

趕緊寫完報告寄出後,今年年底的報告就告一段落了,想到過完年還有不少考試跟報告要交,突然覺得自己真是找死。(不過交換被當掉好像也不會怎樣,只是很難看就是了XD)

晚上的聖誕夜前夜party(?),主角是餃子,大家買了肉跟韭菜特地一起包。在台灣誰還在自己包餃子啊,一盤30元(就算是八方也是40元),拿錢自己去吃還比較快,但日本就不像台灣還有所謂的北方餃子館或是八方雲集什麼的,要吃只能去拉麵店外(據聞拉麵是中國人移民在北海道做了後而在日本傳開的,所以以麵食為主的北方人,吃麵配煎餃好像很正常?),不然我還真想不到哪裡吃得到。

日本的水餃的餡是用韭菜,但比起台灣的韭菜,日本的韭菜的香辛味沒那麼重,反而有股淡淡的清香。而北方的做法會在餃子中加入鹽巴,這樣就可以不用沾醬吃(?)。
每種文化都會延伸出不一樣的飲食文化,好比台灣的餃子會用重口味的韭菜跟不放鹽的做法,是為了沾醬油跟香油或醋吃,台灣的吃法是很強調調味料的調和。而同樣的我們會有魯肉飯、燴飯、或是豬油伴飯,都其實是為了讓"""無味的餃子"更好吃,當然這樣就有更多元的選擇。

日本的話則會強調食材本身的味道,應該是說他們會讓食材本身來發揮,而他們的醬是為了提升或是調和食材。好比說,當yasu吃到了加醬油跟香油醬的沾醬時,直呼"台灣的餃子味道吃得真濃,但很好吃",但如果在不沾醬油香油的情況下,沾橘子醋(ポン酢)反而才吃得到餃子中韭菜的味道,但日本韭菜的味道又不至於強到壓掉沾醬,這就是日式的吃法。

某次上食的健康學,老師講到每個文化都有因為那個文化而孕育出來的食文化,而加上演化與適應,該文化的人會自然而然找到"適合自己"的食物,用自己的料理法吃。日本人吃鯨魚、法國人吃兔子、韓國人狗肉、中國人吃、印尼人吃、台灣人吃蛇、剛出生的小老鼠、娃娃魚、蟋蟀、螞蟻(事實上,前列的東西我都不敢吃,螞蟻的話還好),華人圈吃魚翅。

老實說,用自己國家的思考觀去排斥一個國家的飲食文化是很可笑的,當我們嘲笑日本人吃什麼都沒味道的同時,說不定日本人還笑台灣的食物都只有醬料跟味精的味道呢....

--
大森san做了派來,真是太厲害了,坂本san買了蛋糕,yasu跟園部san帶了きのとや,加上marc的瑞士巧克力跟kaccyan的老師外帶回來的法國巧克力,真是一時多少蛋糕,都入肚子中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